【健康online】︱持久抗疫打垮家長 雙重身份要兼做老師壓力爆煲

抗疫新常態下,莘莘學子要適應學習上的轉變,包括在家網上學習、返學時間改變等,家長有時更要擔當家中老師的角色,壓力隨時爆煲。精神科醫生建議家長避免將自己和子女的時間表排滿、平日要抽時間放鬆自己,謹記不要一星期才讓自己減壓一次,提防精神壓力、暴躁情緒如「火山爆發」。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兼精神科專科醫生林少萍表示,長期抗疫帶來的生活轉變,對家長、子女的影響很大,包括在留家抗疫的日子,面對困獸鬥問題,加上小朋友難以出街放電,多了時間在家,都會增加雙方的磨擦。對於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兒童,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家長也要花更多精力教他們做好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潔手、外出要減少周圍摸等,壓力更百上加斤。

 

另一很大問題是停止面授課程,轉為家中網上學習,不但要適應技術上的問題、購買相關儀器,林指,網上視像學習相對老師面授,始終較難令學生接收到新資訊,學生有時會感到悶,甚至「唔知自己做緊咩」,較年幼的學童,家長更要花時間一起網上學習。惟期間仍要應付測驗、考試及追功課,壓力有增無減,尤其剛剛升小或升中的學童。臨床上另有些患焦慮症的中學生因學習壓力大增,包括怕追不上進度,擔心難以應付未來的公開試,而對返學有恐懼或拒絕返學。

 

林稱,曾有家長帶同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求診,母親指兒子經常無法坐定,停課期間「喺屋企全日搞搞震、不停搵嘢玩,發出好多噪音」,晚上又唔願瞓覺,父母都感到束手無策,其後母親情緒開始失控,包括會大聲鬧仔,遂帶同兒子一起求診精神科,最終男童確診患輕至中度的專注力不足,須服藥改善專注力,母親要接受情緒輔導。

林少萍建議家長每日都抽時間做一些可放鬆身心的事情,避免壓力積聚。本報記者攝
林少萍建議家長每日都抽時間做一些可放鬆身心的事情,避免壓力積聚。本報記者攝

設立清晰和合理目標鼓勵專注完成功課

不少家長都要求子女在家坐定定一氣呵成完成所有功課,但實際上不易做到,林建議最好讓子女分段做功課,宜設立清晰和合理的目標,用時間或功課數目作分界,例如做完一節、每節約20至30分鐘,或每做完一份功課可休息約10至15分鐘作獎勵。小休時可讓子女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如睇書、進食等,以鼓勵專注完成功課,「呢個方法可提升小朋友完成功課嘅吸引力,好過家長不停追住鬧,搞到小朋友要喊住嚟做功課。」

家長經常催促或鬧仔女,例如常重複一些指令或提醒,說話太囉唆,都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溝通方法,有機會令子女感到煩厭,甚至認定「阿媽一出聲就係催我、鬧我,通常係唔好嘅嘢,最後會左耳入右耳出,甚至唔會做,結果適得其反」。林建議要改變,包括減少重覆的指令,對於重要的事情,可於最後一刻才提醒,培養子女獨立及做事為自己負責。

林少萍指出,當負面情緒即將爆煲,揼枕頭或咕?都可減輕壓力。本報記者攝
林少萍指出,當負面情緒即將爆煲,揼枕頭或咕?都可減輕壓力。本報記者攝

家長勿將自己與子女時間表排滿

要提防精神壓力、負面情緒爆煲,大部份情況都要靠平日的減壓做得好,不要一星期才做一次。建議家長避免將自己和子女的時間表排滿,令人喘不過氣、容易緊張。每日宜有45至60分鐘的休息或慢活時間,例如到咖啡店飲杯咖啡、約人飲下午茶,或到公園坐一陣。即使到超市或街市購物買餸,都可以放慢腳步,讓自己鬆一鬆。另可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減壓,例如做運動、放鬆身心練習、聞香薰、睇書、聽歌或搵人傾偈等,喜好因人而異。

一旦察覺到自己有前期爆煲迹象,如聲線突然提高、緊握拳頭、身體抖震,宜先離開現場,到廚房飲杯水、進行深呼吸;或入房摙咕?、揼枕頭,聽音樂,待情緒冷靜後,再思考如何處理問題。

面對無了期的長期抗疫,思想正面的人相對較易,將防疫工作及相關轉變融入生活之中,但思想悲觀、想法較灰人士,會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或暴躁等情緒。林提醒家長若持續出現以下的壓力指標,察覺到自己與平時有不同,而並非只是一、兩日不開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便要留意或求醫。

減壓方法因人而異,點香薰、睇書或做運動都是其中選擇。本報記者攝
減壓方法因人而異,點香薰、睇書或做運動都是其中選擇。本報記者攝

【出現壓力指標】

●情緒常感到低落、抑鬱、焦慮或暴躁

●出現痛症如頭痛、胃痛、肌肉痛

●腸胃不適,如腹瀉或便秘

●胃口轉變,減少食慾或食慾增加

●失眠、睡眠質素轉差

家長嘗試改變與子女溝通模式、減少密密麻麻的時間表,都可紓緩壓力。本報記者攝
家長嘗試改變與子女溝通模式、減少密密麻麻的時間表,都可紓緩壓力。本報記者攝

 

【家長實用減壓方式】

●夫婦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將某些工作側重其中一人

●不要將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

●減少重複提醒或指令,以免令子女感到煩厭和反感

●每天都有小休或慢活時間,例如飲下午茶、飲咖啡或慢行超市

●做運動、放鬆練習、聞香薰、睇書、聽歌或搵人傾偈

●嬲怒時可飲水、深呼吸、摙咕?或揼枕頭


報道原文